12月12日,“通信行程卡”官网微信发文宣布自12月13日0时起,将正式关闭“行程码”服务,与此同时,“通信行程卡”短信、网页、微信小程序、支付宝小程序、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。
公告一出,立即冲上微博热搜,引起网友热议!
有人感叹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,也有人感叹这是新时代的开始,行程码已经取消了,健康码还会远吗?
一、行程数据该何去何从
在无数国人为此欢欣鼓舞时,也有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。
自2020年初“通信行程码”业务上线至今,两年多的时间,“行程码”收集了海量的个人信息,而且均属于个人的敏感信息,例如特定身份、医疗健康、行动轨迹等。仅2021年一年,行程码就搜集了全国约16亿手机用户的51亿次行程及健康信息。
这些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遭到非法使用,容易导致个人的人身、财产受到损害。而在信息高度传播的今天,一些不法分子也在利用行程数据进行诈骗等活动,他们从行程数据、特效药、防疫政策等环节入手,诱导民众进行贷款、转账!
根据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47条第1款的规定,以下属于法定删除个人信息的情形:一是“处理目的已实现、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”;二是“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,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”。
有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既然“行程卡”的使命已经结束,继续储存个人信息则不再具有正当性,应当全部依法删除!
二、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?
不知从何时开始,曾经的屠龙少年如今已经悄然长出了龙鳞。
20年前,科技行业占GDP的比重还很小,当1994年当世界上第一款浏览器Netscape刚问世的时候,整个地球上只有不到5000万台个人电脑。但是今天,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已经超过40亿——这数字占到了地球成年人口的75%。
(1996年,网景问世)
而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了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,从城市到乡村,从黎明到黄昏,从摇篮到坟墓,从经济到思想,我们每天都在和科技巨头的产品水乳交融地打交道。
近年来,“大数据杀熟”已逐渐成为一种必须正视和回应的社会现象。多次浏览订购酒店客房后房价上涨,购票时会员价高于非会员价等现象的共性是“不同用户不同定价”,甚至“熟人”价格更高。
平台在积累了用户的各种数据,包括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地理位置、浏览历史等数据后,可以准确预测用户的个体特征。并通过AI,分析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、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,从而判定用户购买喜好和购买决策。
有人说:数据,才是21世纪的财富密码,也有人说:天下苦大数据久矣。而站在客观的角度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没有了这些科技巨头的产品,我们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,大数据确实提高了效率,创造了效用,也引领了行业的发展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它是伟大的,也不该被抹杀!
三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大数据应用
当前,大数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、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成为数据时代背景下重要生产力,为商业变革和企业管理带来新契机。
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,在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如何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思维及技术,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升级和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,是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。
而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来说,可以简要的分成三个方面:
利用整合性数据在招聘环节当中评估人才素质、整合招聘渠道,从而梳理从需求、落地、招聘、上人、完岗的一整套劳务服务流程。利用动态性数据,观测人员流动比率、招聘规划的执行率、招聘员工的流失比率,并进行追溯和记录,从而帮助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。
利用事实性数据,记录和描写招聘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,同时可以更快地进行简历搜索、分析和处理,达到优化流程的效果。
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,如何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、构建发展新格局,相关政府机构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经开始了布局。
在政府方面,各地人社部门已经陆续开始打造基于“大数据+互联网+社保+就业”的“智慧人社”平台,这也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,为广大使用者提供社保、求职、招聘、业务咨询等全方位、一体化的公共服务,实现高质量就业。
而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方面,小前进在这里毛遂自荐一下,伯乐遇马集团致力于打造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,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,并最终研发出了——伯乐遇马云平台,利用大数据系统,实现项目订单需求方与交付资源供应方的信息发布、智能匹配、交付撮合、用工管理、信用体系、保险集采、数字化能力的升级等服务,完成B2B交易闭环的打造。为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提供数字化能力的升级、金融、产品等。提升整个人力资源产业的创新力与运营效率,通过不断优化和整合实现平台资源共享,构建多方共赢的人力资源产业共同体。